建于公元1056年的佛宫寺释迦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古代木质建筑。1974年人们在检查塔身在“文革”浩劫中受到的损坏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惊喜。在塔身第四层中央打开后发现了许多塑像,上面的标记显示它们出自12世纪早期,当时这一地区是在外族政权辽和金统治下的。

出土物品中有一个麻纸卷轴,长70厘米,宽38.6厘米。画面上是一赤足男人,背上负有一个装满草药的筐。左手持一药锄,右手一枚灵芝。画面上这个人到底是一个当时的采药人,还是传说中的药学之祖——神农,目前还尚无定论。神农之名从汉朝起就被无数药物学著作提起,许多书名上就带有神农。最早在公元2世纪末写成的《淮南子》中就有有关神农的记载:
于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虽然大部分中药是草药,但也有一部分动物和矿石之类。还有就是流传下来的药方,有各种药物的不同组合。很多所谓的金丹号称不仅能治百病,而且还能让人长生不老。其实这些金丹往往含有水银等有毒物质,对身体反而有害。这种风险也存在于一些人们迷信的所谓“全自然药物”中。目前这些产品经常出现在欧洲和美洲市场。

传统中医在西方也很受欢迎,其理论与西医截然不同。传统中医理论大多建立在自汉朝起系统归纳的哲学理论体系之上。其代表思想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五行生克(金、木、水、火、土)和社会组织秩序(等级制度关系)。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生理学首先分辨十二种人体器官,其中十种(肾、肝、心、脾、肺、胃、小肠、大肠、膀胱和胆)很容易识别,还有两种主要通过经脉传送,被称为血和气。

上世纪末在四川绵阳双包山2号汉墓出土的经脉木人引发了很大关注。该木人身高28.1厘米,光头裸体,黑色的身体上画着红色的经脉图,这些经脉就是对人体至关重要的血和气的通道。这个木人出自公元前2世纪,当时出现了许多医学著作,这个木人与之有关。只是当时这些理论还不完整,因为木人身上的经脉还没有完全在书中做出解释。

尽管如此,这个木人已经是轰动一时了,它比下一个三维经脉模型足足早了一千年有余。后出现的模型和这个木人主要区别在于,在经脉上已经标注出了穴位,双包山出土的这个木人身上只描绘了经脉,但没有针灸用的穴位图。穴位是否在汉朝这么早的时候就投人应用了,目前还有疑问。一则经常被引用的例证是从公元前113年去世的刘胜墓中出土的9枚金银针,但这也无法充分证明其功能。因为仅从外形上还不能断定其功用。
完全不用妄自菲薄,中医药的历史足以令人惊叹了。中医早在唐朝时就已经做到了最早的专业化分科,当时已经就妇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药理学和流行病学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了。当然也不是每一个实习大夫都能熟练掌握所有理论要求,也并非每个病人都这么幸运。诗人白居易用一首题为“戒药”的诗表达了这一思想:

生涯有分限,爱恋无终已。……幕齿又贪生,服食求不死。朝吞太阳精,夕吸秋石髓。微福反成灾,药误者多矣。有时如果救治无效,不仅病人去世,连医生也有性命之忧。特别是当有贵人患病,这种风险尤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