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0-01-16 13:08:22 浏览数:2
《中医的历史》从医药起源、医家、医书、医理四个方面阐述,精选中医历史中若干重点主题为纲,每个主题又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介绍,配有历代精美彩色插图约230幅,将中医历史和中医知识有机结合,反映了中医学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对当今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了解中医乃至进一步学习、研究中医有较大
基本介绍
编辑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张志斌,1983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德国柏林Charite医科大学客座教授、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主任委员。专业为中医医史文献,长于中医疾病史研究。个人著作有《古代中医妇产科疾病史》、《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主编或合作主编的主要著作有《远离生活方式病丛书》、《温病大成》、《中医养生大成》、《中医学思想史》、《中医大辞典》等。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李经纬,1955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1958年结业于首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留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1971-1980年组建医史文献研究室、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医史博物馆,任主任、所长、馆长至1991年。曾先后兼任中华医史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史杂志》主编。2001年退休后被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一生致力于中国医史文献研究,主编或著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中国医学通史》、《中医学思想史》、《中医史》等,以及《中医大辞典》等多种工具书;发表论文18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人。
郑金生,1969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首届医学史硕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曾任该所所长。现任德国柏林Charite医科大学客座教授。专攻中医药历史文献,尤擅长中药学史。任《中国本草全书》学术委员会主任,主编《中华大典·药学分典》、《本草纲目索引》,整理《南宋珍稀本草三种》等古籍40余种,著《药林外史》、《中国古代养生》、《历代中药文献精华》等书。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李经纬,1955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1958年结业于首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留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1971-1980年组建医史文献研究室、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医史博物馆,任主任、所长、馆长至1991年。曾先后兼任中华医史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史杂志》主编。2001年退休后被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一生致力于中国医史文献研究,主编或著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中国医学通史》、《中医学思想史》、《中医史》等,以及《中医大辞典》等多种工具书;发表论文18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人。
郑金生,1969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首届医学史硕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曾任该所所长。现任德国柏林Charite医科大学客座教授。专攻中医药历史文献,尤擅长中药学史。任《中国本草全书》学术委员会主任,主编《中华大典·药学分典》、《本草纲目索引》,整理《南宋珍稀本草三种》等古籍40余种,著《药林外史》、《中国古代养生》、《历代中药文献精华》等书。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图书目录
编辑卷首语
医药起源
医源于动物本能?
医源于圣?
医源于巫?
医巫分道与医长巫落
医家
医道浮沉
医师、医工与小道
名垂青史
医为仁术
大医风范
医官、大夫与郎中
儒医及儒学影响
中医与西医
医家群体
御用医家
坐地行医
摇铃走方
道、僧之医
祖传世医
医书
材质变迁
简牍、缣帛
纸本卷轴
石刻碑记
版刻医书
医书风貌
医经、禁方与经方
医方积累
医书集成
官修医书
临床实用医书
名著撷英
《黄帝内经》
《难经》
马王堆汉墓医书
《伤寒杂病论》
《肘后方》
《诸病源候论》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宗金鉴》
医理
体系初成
“治未病”
阴阳五行
天人相应
藏象理论
人体发育与体质
内外病因
望闻问切
治法、标本
理验交融
方、说初合
实用脉理
养生理论
病因病机理论
医理探究与门派
北宋医理探究
金元医学争鸣
传承与创新
温补与命门
尊经与阐经
温病理论创新
包容与发展
西医传入
近现代中医理论
医药起源
医源于动物本能?
医源于圣?
医源于巫?
医巫分道与医长巫落
医家
医道浮沉
医师、医工与小道
名垂青史
医为仁术
大医风范
医官、大夫与郎中
儒医及儒学影响
中医与西医
医家群体
御用医家
坐地行医
摇铃走方
道、僧之医
祖传世医
医书
材质变迁
简牍、缣帛
纸本卷轴
石刻碑记
版刻医书
医书风貌
医经、禁方与经方
医方积累
医书集成
官修医书
临床实用医书
名著撷英
《黄帝内经》
《难经》
马王堆汉墓医书
《伤寒杂病论》
《肘后方》
《诸病源候论》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宗金鉴》
医理
体系初成
“治未病”
阴阳五行
天人相应
藏象理论
人体发育与体质
内外病因
望闻问切
治法、标本
理验交融
方、说初合
实用脉理
养生理论
病因病机理论
医理探究与门派
北宋医理探究
金元医学争鸣
传承与创新
温补与命门
尊经与阐经
温病理论创新
包容与发展
西医传入
近现代中医理论
上一篇: 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及其成就
下一篇: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上一篇: 邓铁涛在全国经方班的拳拳呼声
下一篇: 中医的历史有多少千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