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1978年,中国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并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由安徽省凤阳县实行“分产到户,自负盈亏”开始,中国拉开了对内改革的帷幕,各行各业都从这一年开始转变。
那一年,党中央以(78)56号文件转发了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培养新一代中医队伍成为了当时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
那一年,高考刚刚恢复,无数的民间医学人才涌向了高等学院的大门,如今的许多中医名师都是从那一年开始踏上了中医之路。
从1978年到2018年,四十年的时间飞逝而去,如今的中医药行业发展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大力扶持,但是回首这四十年的光阴岁月,中医药行业经历了哪些心酸?中医药师经历了怎样的成长?
1978:中医药事业百废待兴
21世纪的中国,中医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源都投入到中医药事业当中,但是在40年前,中医药行业的各种数据都处于负增长。
据统计,在1959年的时候,全国拥有中医医院1371所,中医医师36.1万人,但是到了1978年,中医医院减少至129所,中医医师只剩24万人,与之相对的西医却经历了23.4万人到73.8万人的大增长。当时上海市能坚持出诊的老中医只有9位,北京中医学院建院时的55名老中医只有7人能够正常接诊。除此之外,当时的中医院校也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全国中医学院仅17所,毕业生无法弥补中医药人才的缺口。
1978年的中医药行业正面临着百废待兴的状况,因此,1978年9月,中央56号文件转发了原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其中为解决乏人问题提出八条建议。
里程碑式的文件:56号文件
在中央56号文件中指出,首先要认真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并要求办好中医院校,培养新生力量,同时要建立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研究机构的建设,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国家计委决定从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和散布在城乡的民间医生中选拔出一万名具有真才实学的中医药人员,转为全民所有制人员,以充实加强中医药教学、科研和医疗机构。最后,在上海、成都、武汉、西安、沈阳、天津5年内各建设一个500张病床的中医药研究基地,各投资1000万元。
在《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的批示中,邓小平写下了“特别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的批示。
由56号文件开始,中国中医药行业从这一年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到各县级单位都开始全面建设中医事业。当年,约有6万人重返医疗岗位,原计划通过考核从民间选拔1万名中医劳动指标,最终在实际操作中增加到了2万人。
中医药管理局:独立的国家中医管理机构
中医药在国家管理机构当中最初是下属卫生部的中医科,然后在1954年升为中医司。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医药的地位不断提升,1982年《宪法》中明确规定要发展中国传统医药,因此建立独立的中医管理机构成为了当时急需解决的事件。
在1986年12月,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年5月,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于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中医药行业在今后的发展当中会获得更高的权限、更多的资源,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朗,相关的法规、政策不断发布。自此,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
21世纪:中医药从中国走向世界
进入21世纪,中医药的发展取得了各方面的进展,国家开始针对中医药的未来做长期的规划。
2003年,制定实施《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建立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发布700多项中医药各类标准;
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同年,科技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总体目标,提出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项基本任务。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旨在2015年建立起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16年国务院制定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进一步聚焦中医药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提高中医药的贡献度。
2017年,《中医药法》正式实施,这是中医药的第一部法律规定,具有里程碑意义,将现行有效的党和国家发展中医药的相关方针上升为国家意志!
如今,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医药发展道路已经十分明确,在“一带一路”等政策的支持下,中医药正在从中国走向世界,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都能看到中医药的身影,86个国家和组织签订了中医药合作协议,17个国家建立了中医药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在国家层面上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成绩,而在中医医师的角度上,中医药也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
唐祖宣:已获重大科技成就奖
1978年,在很多年轻人才刚刚踏入中医药大门的时候,唐祖宣教授就已经凭借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研究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然而,20年前的唐祖宣还是一个印刷厂的学徒工,由于印刷厂和诊所合并,他被调入诊所工作,白天学习炮制中药,晚上专研中医医书,对中医知识如饥似渴的他得到了医术高明的周连三老师的认可,最终收他为徒。
1963年,唐祖宣经过河南省卫生厅考试,18门功课全部达标,顺利出师。1965年,由于唐祖宣治疗脉管炎疗效稳定,邓县中医院被河南省卫生厅确定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研究基地。1978年,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研究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六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潜心行医让如今的唐祖宣教授身披名誉无数,他是第二届国医大师,邓州市中医药管理局长、邓州市中医院院长,中医主任医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他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终身成就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会长;他也是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五星推荐导师……但是他却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医医师。
张磊:传承岐黄,桃李满园
1978年是很多中医医师初次接触到中医的时间,而这一年的张磊教授已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医人才。
1928年,张磊教授出生在信阳固始的一个贫困农户家中,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张磊教授的父母还是毅然将他送到私塾中学习,直到1945年,张磊教授自己也成为了一名私塾先生。
1947年,张磊拜在当地名老中医张炳臣门下,从背诵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最基础的中医药知识开始,开启了学习中医的生涯。
1958年,河南省中医学院成立,张磊教授成为了建校后首批六年制本科生,在校园里,张磊教授学习中医的热情更加高涨,他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篇章。在校学习6年之后,张磊老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他一边教授《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一边坚持在临床工作,潜心中医教学、医疗、研究和管理工作。
从教学至今,张磊教授培育了18届优秀中医药本科生毕业,培养学术传承人59名,其中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6人。如今,年近九旬的张磊教授还坚持每周一、三、五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坐诊,被誉为河南中医的“不老松”。
2017年,第三届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河南省中医药泰斗张磊教授荣获“国医大师”称号,这是对他在中医药道路上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和努力的最大认可和嘉奖。
王立忠:师承世家 兼收并蓄
王立忠出生于河南太康的一个中医世家,祖辈行医的家庭为王立忠提供了很好的中医学习环境。他的父亲从小就让他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等医学著作,还要求他用毛笔小楷进行抄写。
1958年,王立忠考入河南中医学院,经过6年的系统学习让他对于中医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这段时间是他成长速度最快的日子,在坐诊之余他反复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还认真学习西医基础理论及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改革开放后,王立忠教授主攻疑难病症、心脑血管病和老年病的诊治与研究。他不断向专家请教、和同事切磋,甚至向病人询问民间药方,对各种有疗效的方法他都会进行研究和尝试,最终成就了如今的名老中医王立忠。
2009年,患眩晕多年的国家一级作家郑女士通过王立忠教授的治疗痊愈了,因此她写了一首诗送给王立忠教授——“中华嵩岳一青松,顶天立地傲苍穹。人间最贵真善美,济世活人世人颂”,这也是王立忠教授行医近六十年来的真实写照。
李中玉:结缘张八卦李氏中医
1949年出生的李中玉教授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贫穷与困苦,只读过5年书的他在1968年参加县里的赤脚医生培训班,深入学习中医药知识,最终成为了乡里唯一的赤脚医生,从此踏上了中医的道路。
1969年,宁陵县县医院要培养中医接班人,李中玉教授经过层层选拔、推荐成为了张八卦传人李道周的学生,跟师学习5年的时间里,李道周将自己的一身中医技能全都倾囊相授,李中玉教授不仅学以致用,还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新。
改革开放之后,李中玉教授更是全身心投入到中医药的创新与研发当中,制成丸、散、膏、丹,具有用药方便,无副作用,疗效显著的特点,且又价格便宜,患者乐于接受。
如今,李中玉教授是省知名专家,全国著名张八卦外科第六代传人;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周围血管病、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疑难乳腺病专家会诊中心主任;河南省药膳餐饮养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中医药大学书法院副院长;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从医五十年来,他一直从事中医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以中医传统疗法诊治乳腺、皮肤、周围血管、疮疡、肛肠、骨关节病等外科疑难杂症,每年接诊患者达万人以上。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医药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年的中医人才青黄不接、中医事业不断颓败,到如今的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出台《中医药法》,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我们享受中医药带来的绿色健康诊疗手段的同时,也要感谢四十年来不断投身中医药行业,为之付出一生的伟大的中医医师们!